欢迎访问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站  2025年11月22日  星期六
搜索:
学院动态
校长有约:向下扎根,向上奔涌
——一场关于未来与流水的青春对话

冬日暖阳,透过明净的窗户,洒在围坐一圈的年轻面庞上。11月18日下午,在教育质量督导与审计处精心打造的“校长有约”现场,一场以“向下扎根,向上奔涌”为主题的青春对话温情开启。党委副书记李付亮与12名不同年级的水院学子围坐畅谈,漾开层层思想的涟漪。


汇流·初识:水样青年的千姿百态

活动伊始,主持人以“水”破题,一场独特的“水样”自我介绍悄然开启。青年们的思绪,化作万千水滴,折射出初入大学或身处其中的千般心境。

2025级网络营销与直播二班的陈培茹声音轻柔,却带着汇流的向往:“我就像汇入湖湾的细流,而大学,就是我们来自五湖四海,最终汇聚而成的大湖湾。”她渴望在这片广阔的水域中,找到自己的流向。2024级供电二班的何奇峰则谦逊地自称是“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水滴”,虽小,却蕴含着折射阳光的潜能。

经历过部队淬炼的2025级智慧水利一班黄世杰,对自己的诠释更显厚重“我像是固态的冰,坚守透明的品格和坚定的内心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坚毅,“但我更期待,能吸收校园的热量,融化为水,拥有奔腾的柔性,也能在需要时,再次凝结为冰,守护一方。”还有同学将自己形容为“锅里的一个水分子,被热浪推着、涌着,时而兴奋时而迷茫”,道出了许多人在成长浪潮中的真实彷徨。

这些或清澈、或迷茫、或坚定的“水样”自白,汇聚成一条青春的溪流,等待着被引领、被疏浚,奔向属于自己的江海。

奔流·思辨:从“水位差”到“压舱石”

当话题从诗意比喻转向现实就业,轻松的氛围里开始掺杂思想的重量。拥有过实习经历的2023级毓琇班彭坤,首先触碰到了那个关键的“水位差”。

他曾满怀憧憬,以为毕业即可步入“江”一般开阔的岗位,直到深入基层实习,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,横亘着一条需要一步步跋涉的“溪流”。不甘心的他四处投递简历,却屡屡碰壁。一位HR的直言不讳,成了他思想转变的转折点:“同学,刚毕业就想坐热板凳啊?苏打水得先有气泡才能解渴,你先去运维岗摸透线路和配电柜,将来再转运行吧!”

这句话如冷水浇头,却也让他瞬间清醒。他明白了,电力行业的根,深植于基层的土壤之中。那些看似平凡的配电柜和线路,才是点亮万家灯火的源头。他的职业理想从云端落回大地——“是接地气的实干专家,也可以是‘设备神医’、‘故障克星’。”他希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破土深钻。

而从中专升学而来的2025级跨境电商一班易永康,则带来了另一种维度的思考。他曾在4S店实习,什么都想尝试,却难免“蜻蜓点水”。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他带领新媒体团队小有成绩,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“浅滩”。于是,他选择来到大学这片“深水区”回炉再造。“企业需要的不只是一纸文凭,更是能立刻上手还能不断进化的‘实干家’。”他不愿被框在一条固定的河道里,渴望“多学多试,成为多维度人才”。

两位同学的分享,一个从“高”处走向“深”处,一个从“广”处走向“专”处,却共同指向了同一个核心:成长,需要一块厚重的“压舱石”,那就是对基层的敬畏与对实干的坚持。

引领·升华:江河万里,始于根基

聆听着学子们的困惑、转变与憧憬,李付亮的眼眸中满是欣慰与理解。他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,而是用两个鲜活的故事,为“向下扎根,向上奔涌”注入了灵魂。

他首先讲述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学校00后毕业生“守水库的小欧”的故事。一个年轻的灵魂,日复一日与寂静的山谷和深沉的水库为伴,这份工作在外人看来或许枯燥,但在李付亮的解读中,这却是一种极致的浪漫与担当。“她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库清水,更是下游千家万户的安宁与丰收。她‘根’扎得越深,社会的‘平安坝’就筑得越牢。这种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价值,正是水利人最崇高的荣誉。”

接着,他提到了“湖南十大水利工匠”之一的李沅。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做起,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,将技艺磨砺至炉火纯青,成为行业里一座巍然的“灯塔”。“李沅的成长路径告诉我们”李付亮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伟大的事业孕育于平凡的岗位,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极致的专注。工匠精神,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,对得起每一寸光阴。”

围绕彭坤和易永康的分享,李付亮副书记进行了思想的升华。他将彭坤感受到的“水位差”,精妙地阐释为个人成长的“势能积蓄期”。“同学们,水唯有在深处积蓄足够的力量,才能奔涌向前,汇入江海。基层,就是为我们的人生创造巨大‘势能’的关键阶段。那些看似琐碎的设备维护、一线的技术操作,正是将你们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‘动能’的唯一熔炉。”

对于易永康追求的“多维度”,他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,并引导其与“深扎根”相结合。“‘多维度’不是浮于表面的四处尝试,而是在拥有一个坚实专业‘主干’之后,生发出的繁茂枝叶。首先要成为某一领域的‘深水井’,才能更好地滋养其他领域的‘试验田’。”

他最后的寄语,将温情与深度融为一体,回荡在每一位听众的心间:“我期待你们,不仅仅要学会专业知识,更要掌握‘寻水’的学习方法和‘治水’的解题能力。既要对未来有清晰规划,更要学会在时间长河中坚守初心。希望你们都能像水一样,拥有‘滴水穿石’的坚韧、‘海纳百川’的胸怀、‘水利万物’的奉献。将个人的涓滴之力,汇入国家水利事业发展的磅礴江河,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,最终成就你们奔涌不凡的青春!”

潮涌·启航:细流归海,未来已来

榜样的力量、深刻的阐释,让现场学子备受鼓舞。

2025级测绘一班的蒋冰冰目光坚定地表示:“以后要坚定目标,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。”2025级水工工匠班郑婉玲的感悟则更为具体:“在校期间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,强化实践动手能力。对于未来,不能好高骛远,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,要有从基层干起的觉悟和骄傲。

这些来自大一新生的、朴素而真诚的感悟,标志着思想的种子已经播下。他们开始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,正视基层的价值,将“向下扎根”视为“向上奔涌”的必然前提。这种认知的转变,虽只是萌芽,却蕴含着无限可能。

对话有时,润泽无声。这场关于“根”与“涌”的青春对话,在掌声中落下帷幕,但它所激发的思考与力量,正像一条条被疏浚的溪流,在年轻的心田里奔淌。我们深信,这批水利水电的明日之星,必将带着这份思想的沉淀,投身于基层的沃土,向下扎根,积蓄力量,终有一日,将如泉水破土,江河入海,在时代的画卷上,绘就属于自己的奔涌篇章。